首页 > 社会服务 > >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谈网课期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社会服务

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谈网课期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时间:2020-05-02 14:31作者:秘书处打印字号:

2020年4月24日,青西心协针对疫情期间青少年学生网课期间的心理问题举行了第一期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通过视频会议软件方式进行,参会会员都具有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和家庭心理咨询经验。

疫情期间,因学生上网课引起很多矛盾冲突事件,如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矛盾激化等。本文试图从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入手,探讨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网课带来的问题及表层原因

普遍问题是学生不能保证学习时间,不能及时进入直播课堂,作业提交不及时等。一般人在家都会懒散,自制力降低。学生面对陌生的上课方式普遍不适应,产生很大焦虑。学生对于网课所学内容,来不及消化吸收,跟不上节奏,产生了抱怨、厌弃等情绪,网课又是个虚拟世界,教师随时可能失去对学生的把控,无法及时了解学情,无法及时开展工作。网课还把父母牵连了进来,给父母造成压力,更增加了学生对网课的抵触、反抗情绪。家长要服从校方要求,监督孩子按时上网课、做作业、甚至考试,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就会常发生矛盾。另外部分家长因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性质、身体疾病等原因,很难配合老师做好一些事,导致学生挨了老师批评,很容易责备家长。再者,有些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平时就挺紧张,网课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二、深层原因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婴儿前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很多孩子随年龄增大不想跟家长说话,遇到困难也不跟家长交流,有不信任因素的存在。

婴儿后期——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有些孩子遇到困难退缩逃避,疫情下抱怨焦虑,有意志缺乏的因素存在。

幼儿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孩子学习能力低、自我效能感不足与幼儿期危机未能成功解决有关。

童年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网课期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学习的把控感是这一阶段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之一。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这是造成有些孩子不尊重父母甚至与父母发生口角、肢体冲突的重要原因。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彻底表现。

以上五个时期未能顺利解决的问题就深埋在时间长河里,像一个个潜在的炮弹,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这次网课就是一个极大的诱发事件,表面是网课引起,实际是不良的发育阶段里的问题导致的。而各种让老师家长头疼的言行,只是孩子的本能防御。老师痛苦、家长痛苦、孩子也痛苦。

西海岸新区的崔冰先生认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源自两个阶段的发展问题,即孩童期(12岁前)和青春期(大概12-18岁)。青春期最可能被事件激发而浮上水面(意识层面)的是来自孩童期的“需要” 、“羞耻”、“爱” 和“恨”。青春发育期主要特点是: 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生理发育加速,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容易出现身心危机。自我意识发展,其特点是强烈关注自已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情绪变化的特点有烦恼增多和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有学业压力、环境适应、社交不良、自尊伤害等。

三、如何应对?

第一、先关系后事情。亲子关系融洽了,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不然孩子内心是痛苦的,谈学习谈习惯,只是空中楼阁。学生既然已失去对网课的兴趣,家长和老师要包容接纳,将关注点放到自我觉察上,多问问自己因孩子网课带来的烦恼到底是谁的烦恼,出现的问题到底是谁的问题。有了觉察才能加强自我成长,增加自己的力量,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积极影响自我调整。
第二、要调整沟通方式。家长不再用“唠叨”教育孩子。问题无法解决甚至愈演愈烈,说明家长所采用的方式是无效的,方式不妥,需要改善。可以采用伺机“平等”“耐心”“商量”谈心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探索情绪的变化,让孩子自己觉察自己的问题、明确需求、规划未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最终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一起制定网课期间的学习计划,如果孩子做到了或表现出色,就用增加自由时间等进行奖励。给孩子足够的自我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调整压力。多跟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心声,让孩子讲他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鼓励孩子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维持顺畅的人际交往。
第三、教师要认清在家上网课与在学校上课的区别,调整教学的方式风格。多把批评换成鼓励,收敛脾气,包容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加情感投入,加强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网课期间也是增进师生融洽关系的良好机会,老师不妨觉察和私信个别学习或情绪困难学生谈谈学习生活和未来,多通过网络软件、电话等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支持和尊重。
总之,家长要走进孩子内心,多挖掘网课的积极意义,如利用居家时间提高陪伴质量,优化亲子关系等。孩子、家长、老师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让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特殊的经历,转化成每个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参与研讨者:崔冰、车志芳、董蕾、刘敏、段红岩、葛学芝、柳玮、刘凤英、薛玲、王艺默)


上一篇:心协提供哪些心理服务?
下一篇:区心理咨询师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